0371-68538882

招生热线

郑州平原邮电中等专业学校

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年来,教育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崇德修身,以德化人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时代高度,凝聚推动发展的新动力,才能始终引领筑梦脚步坚定前行。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立德树人,是夯实伟大复兴的强国之基。

循着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处处能感受到他对教育的深情——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和大学生们一起迎“五四”,和老师们一起庆“教师节”,无论走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最多的是中国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听学生朗诵《沁园春•长沙》,与哲学家汤一介促膝长谈,座谈时指出,青年学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儿童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说:“只要从小就沿着正确道路走,学到一点,就实践一点,努力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人生就会迎来一路阳光。”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7年初,中办和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重任落到了每个教育者、每个孩子的肩头。

一本教科书,从文章到插图,都是几代人心头的记忆。

2017年9月1日,小学一年级和初一新生走入新校园时发现,今年的“新书”格外“新”,他们迎来了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而“部编本”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系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教、依规治校的实践中,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教师行为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彰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年,临近第33个教师节,教育部又送给全国教师一份“大礼”——《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德育工作从此有了基本遵循和“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呈现出强大的活力。

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最多的,是青年学生群体;将青春梦融入到中国梦,则是他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待。

在写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的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在给留德学生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海外学子“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说。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和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大学章程和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础越来越牢固;网络阵地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在全国现有的近7万名思政课教师和13万名辅导员中,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力量。

美心灵,强体魄,全面育人

德智体美劳协调全面发展,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口号,如今被重新磨亮。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3000多字里,有多处提到“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今年初,一档有诗意、有温度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格外火爆,让中国人在感受辞藻之美、心境之美的同时,再一次深深触摸到了自己身上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

诗心千古,诗情长存。如今,这颗诗心穿越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在校园和学生心里落土扎根。侧耳倾听,在四川省巴蜀小学,宋诗声不绝于耳。在广东越秀区黄花小学,开学典礼换成了《中国诗词大会》现场版,大玩“飞花令”和诗词文学常识抢答……

诗心诗情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对美的孜孜以求、上下求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2016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分别从学生、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三个维度,对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进行立体评价。目前,已在全国31个省份确定了102个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工作。

今天,美育的价值不仅逐步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认同,而且越来越受重视。重庆市铜梁区以农业为主,年人均财政收入仅为5500元。这两年,铜梁区委、区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50万元艺术专项经费,用于改善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功能室建设。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2017年7月5日,德国柏林奥林匹亚体育场的看台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注视着绿茵场上的中德两国青少年足球选手们。3年前的3月29日,也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了陕西省志丹县少年足球队同德国沃尔夫斯堡足球俱乐部少年队的比赛。“我看好你们,看好你们这一代。”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少年们心潮澎湃。

今年,教育部已分三批认定了2.02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如今,在中国,20所中小学中就有一所是校园足球特色校。这些学校每周至少有一节足球课,每名学生都学会了踢足球。一只小小的足球,撬动了整个中国的学校体育改革。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人民健康是基础性指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青少年健康是今天人民健康的“基数”,是明天人民健康的“基础”。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基础做起,这是一项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体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深刻阐述了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方针、目标、思路、举措。

全面育人,体育被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

“体育强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